《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特展正在海派文化地标徐家汇书院展出,这幅存世最早、尺寸最大的东方皇家星图如何看懂?仰望星空,可以从哪里起步?主持测绘的先贤徐光启给上海留下怎样的一笔文化遗产,又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启发?4月22日上午,“汇讲坛”大家对话邀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李兆聿、上海天文馆天文研究中心科学史博士周元、徐光启后人赵倩等四位嘉宾,对话古老星图中的天文物语,畅谈徐家汇源的文脉绵延。

来自上海天文馆的周元也是此次特展特约策划人之一,“《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最中间有两个很大的圆圈,圆圈上按照赤道划分了南北,徐光启当时制作这样一张星图,包含了全天所有肉眼可见的恒星。”周元从上海最老的天主教堂世春堂讲起,回顾了天文学研究和徐光启的因缘。如果想要了解天空,他建议可以从划定自己的坐标系统开始,为观察到的天体增加符号、刻度,了解它们的运动和变化。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有自己的天文台——光启天文台,作为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天文台,它的命名是从400多个候选名单中经过网络投票被大家一致选定的,“一方面是纪念徐光启,另外也代表着开启光明的意味。”在李兆聿看来,中国人自古就有“天问”,宇宙从哪里来?星星从哪里来?日月如何运行?徐光启就是其中孜孜以求的杰出代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记录了大量恒星,还有非常漂亮的银河系,包括天体运行的轨道轨迹,令人叹为观止。”李兆聿认为,我们仰望所见和千年前古人头顶的是同一片星空,借助新的设备、新的技术,人类的好奇心终将揭开宇宙的谜团。

赵倩的外公是徐光启的第20代后裔,2003年她职业生涯起步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先祖仰望星空,我仰望了天空”。今年3月她第一次来到徐家汇书院,看到徐光启的集字馆招、光盒空间里的集中展陈,先辈如此令世人敬仰,她既感动又自豪。赵倩认为,徐光启一生能文能武,可以仰望天空,也能脚踏实地;上自天文历法,下到《农政全书》;他可以著书立说,也可以当官、练兵、务农。“这当中体现的是他人生的不局限,胸怀大义、心守善念、眼有灵光,人生是一场‘追光之旅’。”

苏智良教授的话题从最近热议的Zikawei开始,“有很多传承,而且符合国家法规,这里是中华民族对外交流非常重要的中心地”。他介绍,徐家汇因徐光启而得名,如今数学里的很多名词,比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点线面、钝角、锐角、直角等,都是400年前这位先贤命名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是徐光启命名的叫做‘地球’,今天说的‘时差’这个专业名词也是他命名的,在徐家汇讲追光,最早的光就是徐光启的光,他是这座城市的光源。”

“光启文库”“光启书局”“光启翻译社”“光启国际学者中心”……这些命名无不透露出对先贤的敬仰与追随。“做追光者,就要继承徐光启的精神,把我们国家,尤其是科技领域做得更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苏智良说。

作为第28个世界读书日期间的一期“汇讲坛”,四位嘉宾也在主持人秦畅提议下,分别推荐了《中国古星图》《哈勃眼里的宇宙》《徐光启的故事》《中西邂逅徐家汇》四本书,并与台下大小读者展开热烈互动。意犹未尽的徐家汇故事等待着更多追光者去阅读,去体悟。

记者:张文菁

编辑:宁平英

校对:耿洁玉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