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9月18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首次超过3万亿元,达到30782.9亿元,比上年增加2826.6亿元,增长10.1%。

从2022年研发投入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研发经费的整体投入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投入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要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数据显示,2022年,各类企业研发经费238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全部研发经费的比重达到了77.6%,与美国一致,比日本、韩国低1、2个百分点,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也意味着,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方式更加多元,政策更具针对性,如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专用仪器设备的税收优惠政策、加速折旧政策,以及支持企业优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等措施,有效调动了企业研发积极性,激发了企业创新动力。

其二,基础研究不断强化。基础研究是创新难度最大,也是最艰苦、最难出成果、最需要毅力和意志的领域。但是,基础研究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来说,又是必须突破的一个领域。很显然,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的力度正在持续加强。在2021年基础研究投入增长达到23.9%的基础上,2022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又高达2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比研发经费快1.3个百分点,投入规模位列全球第二,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例达到6.57%,已连续3年稳定在6%之上,为突破高尖端技术、卡脖子技术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高技术研究不断提升。高技术研究不仅反映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效率和效果,更反映了企业对研发的认识和重视。如果企业认识不到研发的重要,认识不到用研发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会遇到很大难度。2022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6507.7亿元,较上年提高14.5%,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达到2.91%,比全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出0.37个百分点。这其中,研发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行业大类已达7个,说明企业研发的档次、层次都在提高,创新的内在动力也在不断激发。

第四,地方支持研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数据显示,199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研发投入的比例分别为70%和30%,2009年转变为各占50%,2022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到了7325.0亿元,占比提高为65.8%。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快速增长,表明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正在用行动加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单纯的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

我们说,研发投入强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更体现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效率和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十八大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特别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观能动性持续提升,有效支撑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正是因为各级、各部门、各企业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重视研发投入,中国科技事业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整体性提升、格局性优化,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从而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需要注意的是,研发投入突破3万亿,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并不代表我国的科研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相比,我们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地区平衡等方面,都还有明显差距。在研发强度方面,美国2020年已提升至3.45%,德国则为3.14%、日本3.27%、韩国4.81%,差距明显;在基础研究经费方面,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基本保持在12%-23%之间,差距也很明显;在成果转化方面,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10%,美国达到了80%,其他发达国家也远高于我国;在地区投入方面,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上海等地研发经费超过千亿,特别是广东和江苏,分别接近4500亿元和4000亿元,北京、浙江、山东、上海则超过或接近2000亿,上述6个地区R&D经费合计接近全国总量的60%。相反,海南、广西、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均不到1%。

所以,在研发投入首超3万亿的同时,如何在数量出现新突破的同时,实现质量新提升,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尤其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科技打压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提高研发投入的质量与效率,是中国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方面。特别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当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并把研究重点转向基础研究领域。应用技术研究等则重点交给企业,由企业依据发展需要选择研究项目和技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