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天化日之下,强抢公章。

近期,某信托的一封感谢信刷屏。

信中提到,信托所投的某地产项目因运营需要,临时借用项目公章,但没想在途中,冲出来一群人抢公章。


(资料图片)

好在两位随同监管的驻场员工反应及时,其中王某一人追四人,以一敌四,虽然受伤但还是勇敢的把公章夺了回来,刘某则在事发后及时通知信托公司,并顺利把公章送回了银行保险箱。

对此,信托公司表示感谢,并打算给予王某、刘某一定的物质奖励。

虽然信中没提是谁抢的公章,但媒体却扒出了产品信息,该信托产品成立于2020年,底层资产是某创在三个地方的地产项目。

涉及某创的类似事件还不止这一例,还有去年的换锁芯事件。

某信托2022年一份文件披露,某创和它共同保管的保险柜锁芯被换,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账户中十多亿的资金被划走。

后面有人证实,划走的资金中,一千多万转到某创公司账户,十多亿的大头划转到了监管账户,说是相关资金打算用于保交楼。

当时该信托报警查封了部分抵押物,起到了一点补救效果。不过钱被划进了监管专户,去保交付,想要拿回来估计就比较麻烦了,据说涉及的两个信托产品,现在还在逾期中,后面就看项目销售回款能不能恢复兑付。

这两次事件,动机有无相似之处不清楚,不过这些年信托与房企之间的爱恨情仇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前些年地产上行,相关项目可以说躺着赚钱也不为过,而现在玩不动了,相爱就转为相杀,开始拉人买单。

最后就出现债权分配与交付之间矛盾,债权人想要保全自己的财产,尽早离场,但保交付遇上融资难,没人出钱就只能有啥钱就用啥钱。

于是现在都在等待地产回暖,为当初众多线条上接盘的人解套。

在此之前,通常对于民营企业的理财产品,上面很难说出面全部兜底,想要尽可能多偿还,可能需要更多外部接盘方,比如当初海航理财产品的兑付,就涉及到战投提供的救助。

当初海航重整确认债务为1.1万亿,其中购买理财产品人数为5.1万人(内部员工1.6万,外部人员3.5万),申报的债权规模共300亿。

最开始方案为每位投资者获得3万现金清偿,最后落地是在每人3万的基础上,追加7-19万不等的现金兑付,剩余本金转为股票抵债。

具体方案分为四类人员,其中海航员工中:

在职特岗人员兑付3+19万元;

在职非特岗人员兑付3+14万元;

离职加退休人员兑付3+9万元;

这三类剩余本金全部以股票抵债。

外部理财人员兑付3+7万元,剩余本金的1/3以股票抵债。

清偿现金中保底的3万,来自海航内部出的17亿,7-19万不等的追加兑付来自两大战投方,一方拿出30亿现金+部分股票,一方拿出2亿现金+5亿股票,条件是要优先保障航空相关债权人,这才出了四种不同的清偿方案。

海航的兑付方案对于小额债权人来说,能有较高比例的现金清偿,大额债权人更多是获得股票和信托,据第一财经了解,以当时股价测算,相当于债权打了六折清偿。

当初海航2018年出现逾期,2021年10月出兑付方案,整个处理过程耗时3-5年。同为万亿规模的海航兑付方案,对于某系的投资人来说可以做个参考,但相比海航,某系涉及的投资人数以及金额要庞大的多,最终可能还是要看不良资产接盘方的实力,以及底层资产的现金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