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医美整形正在年轻化、低龄化。根据某医美平台《2022年医美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已经达到11.12%。也就是说,从年龄层次来看,医美消费正在不断“下沉”。尤其是在暑假,充足的手术恢复期以及一些低价营销手段,着实吸引了不少未成年人踏进医美整形机构。据央广网报道,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家长及未成年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医美效果,不可忽略风险性,更不要一味求美或盲目效仿明星网红冲动消费。

市场有趋利性,医美领域也不例外,面对未成年人市场这片蓝海,一些商家推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营销方式,以“平价医美”“1元体验”等方式套路消费者。年轻人财力不足怎么办?消费贷跟上。这些机构会同一些贷款平台合作,以利息优惠、分期付款的方式,让年轻人透支未来。更糟糕的是,医美整形就像一个自动运转的传送带,踏上去就不容易下来。

社交媒体上,各种打着“真实体验”“种草拔草”标签的文章或视频,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那些美丑胖瘦间的反差,那些由自卑到自信的变化,成年人尚且难以自持,未成年人拿什么抵挡诱惑?

要不要像禁止未成年人文身一样,在未成年人和医美之间也竖起一道屏障?其实,医美整形比文身复杂得多,文身不是刚需,医美整形却有可能是以身心治疗为目的,比如正畸、治疗唇裂和烧伤烫伤等。不加区分地一概反对,未免有些粗暴。对此,往年有人大代表呼吁,在法律层面上,对未成年人医美整形项目做细化区分,允许治疗性的整形项目,限制非治疗性的整形需求。类似的建言是否可行,可以进一步展开公共讨论。

在未成年人前面,父母是第一道保护墙。《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未经监护人同意,不得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医疗美容项目。但是也要看到,在现实操作中,这一要求很容易用各种变通方式绕过。比如,有的不需要监护人到场,用户口本代替就可以,有的只需要出具文字或录音证明。这样一来,如何防范造假就成了一道难题。对此,有必要加强对医美机构的监管,要求其针对知情同意权,制定更细致的管理规定与核查制度。

面对更易受伤的未成年人,不妨在执法和监管上多用一些心。对那些淡化风险、夸张宣传的医美广告,如果违反广告法就该重点处罚,而平台对那些虚构故事写软文的博主,也应该毫不手软,该封禁就封禁。

当然,再严格的法律要求,也未必能阻止所有的非理性行为。若不能消解社会普遍存在的容貌焦虑,未成年人沉浸其间,难免受到影响。事实证明,高度容貌焦虑的个体,通常伴随的是更低的自尊水平,更高的自我排斥和羞耻感。这种心理上的“我不行”,很可能比真实相貌的美丑度更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当孩子试图整形变美的时候,或许更该探究一下他们内心真正的阴影是什么,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马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