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莎莎国际”,证券代码:00178)发布了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第三季度未经审核的销售数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告称,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3个月,莎莎国际的零售及批发业务实现营业额8.65亿港元,同比减少12%,与2018-2019 年度同期(疫情前)同比下降了59.2%。

其中,香港与澳门地区营业额5.76亿港元,同比下降6.9%,与2018-2019年度同期(疫情前)同比下降了67.7%;

线上业务营业额1.64亿港元,同比下降21.8%,与2018-2019年度同期(疫情前)同比增长39.4%;

中国内地营业额4420万港元,同比下降42.4%,与2018-2019年度同期(疫情前)同比下降34%;

马来西亚营业额8050万港元,同比增长28.1%,与2018-2019年度同期(疫情前)同比下降7.7%。

莎莎国际对此解释称,马来西亚的营业额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92.3%,反映业务在当地防疫措施自2022年4月1日起有所放松后持续复苏。

香港特区,由于社交距离措施在期内逐渐局部放宽,本地消费者面对新冠疫情的态度也变得从容,莎莎国际得益于消费意欲改善,把握契机更新其产品组合,并且于圣诞购物旺季推出有效的主题推广活动,令其在香港特区的同店销售较上一财政年度的同期增加9.3%,总体零售销售按年增加3.6%。

澳门特区的业务则因大湾区新冠感染个案飙升而受到打击。澳门特区政府于期内收紧对入境旅客新冠病毒测试的规定,导致旅客数目大减。澳门特区的零售及批发营业额按年下跌30.2%。

在线业务主要由于中国内地各省市为应对疫情爆发而实施局部或全面封城措施所导致。新冠疫情的爆发,严重打乱由香港特区运货到中国内地的跨境物流安排,包括公司在中国内地电商仓库的补货以及向内地顾客直送货品的服务,因而不利销售表现,以及增加了销售退货的情况。但在香港特区的在线业务销售,录得 19.1%的按年增长,主要受到自家购物网站表现带动。

在中国内地销售的下滑,主要是新冠疫情和疲弱消费继续拖累公司在中国内地的业务营运,导致销售下跌。疫情于期内继续在中国内地多处爆发,导致集团店铺的客流减少;疫情较严重的城市和乡镇甚至实施封城措施,更导致店铺的暂停营业日数于期内大增,而对消费意欲的打击则对公司的在线和线下业务都造成影响。

马来西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模式已经恢复正常,当地零售市场于圣诞期间的购物旺季非常畅旺,旺市有望维持至2023年1月的农历新年。

截止2022年底,莎莎国际店铺数量为189家,比2021年少了49家。其中,在香港与澳门地区有80家门店,比2021年少了7家;中国内地有38家门店,比2021年少了39家;马来西亚71家,比2021年少了3家。

莎莎国际官网显示,公司1978年成立,其定位是亚洲具领导地位的一站式美妆产品专门店,目前经营品牌有674个,独家代理及自有品牌116个,有产品款式上万款。

实际上,莎莎国际连续亏损的第三年,已经沦为二流企业。

2020-2022财年(当年4月1日-次年3月31日为次年财年),莎莎国际的营收分别为59.71亿港元、30.43亿港元和34.1亿港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16亿港元、3.51亿港元和3.44亿港元。

莎莎国际的巅峰期,不是在疫情前的2018年和2019年,而是在2014财年和2015财年。

2014财年和2015财年,莎莎国际的营收为87.56亿港元和89.93亿港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35亿港和8.39亿港元。

莎莎国际的成功,是抢占了市场先机,利用了内地到香港的旅游消费群体。后来因为国际品牌不断入驻内地,国内品牌逐步崛起,加之莎莎国际“水土不服”,在台湾市场和新加坡市场经营多年后连续亏损无奈退出。而香港当地,受香港反修例风波、占中事件的影响,零售市场急剧萎缩;加上尤其是受疫情影响,整体零售市场低迷,莎莎国际早已身心疲惫、元气大伤,深陷关店潮和亏损旋涡。

尽管莎莎国际2021年起重心放在了线上,先后发展了自营官方网站、微信小程序和抖音平台,但效果始终差强人意。

如今国内疫情管制放开,经济触底反弹,莎莎国际在国内的零售有望得到恢复,但国内零售环境早已今非昔比,莎莎国际已经错过了内地发展最好的机会,三五年内,莎莎国际恐怕也难以恢复到营收近90亿元的高光时刻。

关键词: 巅峰时刻 同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