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近日,一座在建地铁站引起关注——天津地铁集团将在地铁4号线的东南角车站修建文物展厅,原址原位保护天津卫古城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座建设中的地铁站如何与古城墙遗址“相遇”?“保护城市历史”与“现代都市发展”当如何抉择?一座穿越600年的地铁车站会是什么样?

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考古发掘区全景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地铁东南角站文物展厅”项目团队设计师李珂做了一段的描述:“当地铁的车门缓缓开启,乘客走下东南角的站台,前方是一条高差4米,长80米的缓坡。向前走,就能看到1404年12月23日,明朝设天津卫、筑城;经一年城墙完工,天津始有卫城;1493年增设“五集一市”,天津有了商业……明清的城市、民国时期的排水沟、电车车轨……600多年的地层层层压叠,展厅中的城墙遗址诉说着天津的变迁。抬步沿通道向上,迎面的阳光越来越亮……走出,车水马龙,商业街区的繁华如常,一切恍如隔世。这就是天津推进中的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文物展厅,也是国内唯一在地铁车站内对土遗址文物原址原位保护的车站。”

为什么是东南角?

地铁东南角站位于南开区,周边有仁恒伊势丹和铜锣湾广场等商圈设施,地面的东马路、南马路也是海河沿岸的重要交通干道。地铁4号线就将车站选址在这里。按照规划,地铁4号线将途经六个中心城区以及北辰区、东丽区。

“开通后的4号线南段已经打通了和平印象城、天河城等10个商业热点区域。继续向北延伸,就能打通西站片区和北辰沿线区域,叠加横贯城区方向的2号线,东南角就将实现机场、高铁站、重点商圈的轨道直达。”中铁上海设计院天津分院副总工程师陈文杰说。

除了商圈集聚和交通枢纽,东南角还是天津人“心底的根”。

天津是我国古代唯一有确切筑城时间记载的城市,大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永乐帝下诏“筑城浚池,赐名天津”,而东南角正是天津古城墙的角楼所在地之一。

到1901年外国列强“都统衙门”拆除天津城墙,城墙旧址被辟为东、西、南、北四条马路,世事变迁,许多陈迹在地下累积,保留至今。

描述天津古城布局的《津门保甲图说》(清朝道光年间绘制)

东南角的古城墙影像

2017年,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进入到现场筹备实施阶段。

“施工之前,我们就从文物相关部门了解到,这片区域在之前的文物普查中,发现有城墙遗址。但哪些工程区域会碰到,涉及多大区域?心里都没底。”陈文杰说。

当年7月,按照“考古前置”原则天津考古部门对整个场站区域进行了整体勘探。

很快,在东马路施工区域确定有遗址的消息反馈到指挥部,地铁相关区域立刻停止原有的建设计划,移交文保部门考古发掘。

2017年11月至2021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地铁4号线东南角车站施工区域先后进行三次考古发掘。消失100多年的天津“东城墙”遗迹得以“重见天日”。

随着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考古发掘逐渐深入,天津的历史变得更加真实而具象。

当东马路的硬化路面被挖开,第一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路面和管网;第二层就到民国时期,这层发现了有轨电车的铁轨,以及用小青砖砌的城市排水沟;第三层就是城墙,城墙里面有土芯,外面包的砖,确定为清代重修的城墙;第四层才是城墙根,挖到了城外的顺城街和护城河,在明代早期的地层里还发现了好多元代的瓷器,说明元代就有人在此生活居住,留下了堆积。直到5米以下才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城墙和基础剖面(局部)

“通过考古发掘,可以推定天津卫城的始建年代不晚于明初,为天津卫城的始建提供了考古实证。通过揭露出的明代城墙的基础、墙体、顺城街、城壕等遗迹,初步探明天津卫故城东城墙的构筑形式。”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执行负责人文璋介绍。

这次出土的大量棋牌类、模范类、泥塑类及体育类等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陶质玩具,也为复原天津卫城明清时期的民俗生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文保工作者现场清点发掘的文物

“我印象最深的是出土的象棋棋子、瓷摆件,还有瓷玩具,非常生动,体现了民间工艺和市民的多彩生活。”文璋说。

发掘中出土的瓷摆件、象棋棋子、玩具陶球

按照文献记载,天津城墙围合的面积大约1.55平方公里。但东南角的这次考古发掘平面的面积切口只有2000平米,只发掘了775分之一的面积。

“小切口,大收获!”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考古专家陈雍用六个字评价这次的考古发现,“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城摞城,它就是我们城市的一部历史书,不是文字记载出来的,也不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它实实在在摆在那里了。”

随着欣喜的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东南角车站的建设面临抉择。古代城墙遗址与现代轨道交通,在东南角“意外相遇”。

留“古”还是保“今”

地铁为城墙遗址重新选址?显然,这并不现实。

新建车站如果移位,4号线车站牵扯的多座地铁站都必须做出调整,而当时不少车站已经进场施工。此外,东南角距离海河较近,地质复杂,地上的建筑物密集,选址空间不足。最重要的是,地铁东南角站是2号线和4号线的交汇点,如果移动,换乘问题如何解决?

“车站重新选址,无论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出行效率,还是对政府建设地铁的投资成本,都将难以承受。”陈文杰分析说。

遗址的取舍也曾让考古专家陈雍寤寐不宁。作为考古人,他经历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得不牺牲文物保护的时代。更让他忧心的是,对城墙进行原址保护的确存在“依据不足”。

“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必须原址保护,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它的前提是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天津卫故城城墙遗址目前是‘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陈雍说。

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明代早期城墙基础(局部)

为解决东南角车站建设和城墙遗址保护的矛盾,天津市文物局先后组织召开三次专家现场咨询论证会,邀请国内著名考古、历史、遗产规划、文物保护等领域专家,指导考古发掘、评估遗址价值、提出文物保护意见。在论证和协调期间,陈雍也将想法带到了讨论中。

“文物的价值往往是在发掘和研究中显现出来的。举个例子,大直沽的天妃宫遗址当年也是个文物点,经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它的价值越来越为大家所理解所接受,成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又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雍说,“大直沽只是一个聚落点,而天津卫故城是明清天津城市的核心和基础,它的体量和在我们城市历史上的地位及价值,比天妃宫遗址还要大。”

位于河东区的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天妃宫的内部陈列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的基因和血脉,文物又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毁坏将会成为历史的永久遗憾……这一理念逐渐成为多方共识。最终,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决定打造文物展厅,原址原位保护天津卫古城墙遗迹。

75岁的陈雍在得知消息后非常兴奋。在他看来,这次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考古中,天津各方不但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发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更先行一步,用“提格保护”的魄力守护好天津这座城市的根脉。

遗址保护与地铁发展,天津不做选择,都要!

“穿越车站”没有魔法

李珂是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院的设计工程师。2019年起,他开始参与地铁东南角站文物展厅的前期设计调研。

面对这座穿越“城市古迹与现代文明”的地铁车站。80后的李珂会想起《哈利·波特》中的“九3/4站台”。普通人眼中,“九3/4站台”是伦敦火车站第9和第10站台间的一堵墙。当魔法师穿墙而过时,就会来到平行世界的车站。

“可惜,东南角这座车站不会有魔法。我们要在狭小的空间里融合两个‘时空’,原址保护的城墙,便捷出行的地铁,而且国内没有先例。”李珂解释说。

对于地下的文物保护,国内采用最多的方式是建设遗址公园。河南的偃师二里头、湖北的盘龙城是其中的典范,但遗址公园多处于田野郊外。如果在东南角建遗址公园,作为主干道的南马路就将永久断交。面对区域巨大的交通影响,初期方案被否决。

地铁4号线南段东南角站文物展厅的早期方案

此后,设计团队又从西安含光门遗址、福州地铁屏山站文物展厅、北京地铁6号线地下博物馆等类似项目中参考,但最终都因为需要占用道路、无法实现原址原位保护等因素而被放弃。

经过不断考量,最终,东南角车站选择了技术困难指数最高的方案。在保护地面道路和城墙遗址不变的情况下,从遗址的下方“掏”出一座车站。这也是目前全国首个采用原址保护的车站工程尝试。

天津地铁东南角站文物展厅效果图

按照方案,东马路、遗址展厅、地铁站厅和隧道,就像一个夹层。建设者首先在城墙遗址旁边挖出一个深坑。然后在展厅的周边制作像匣子一样的隔墙,将遗址在原地保护起来,最后再从遗址的下方空间建设车站展厅。

“市民从地面的商业街穿过层叠600多年的城墙遗址直达地铁站台,就像在天津的古今穿梭,触碰到的是实物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文物保留并展示给了后人。”李珂说。

用“钢丝托起豆腐”

做全国第一个原址保护的地铁工程,就要面对“全国第一”的困难和挑战。

几年来,地铁东南角车站的建设和设计团队一直为此忙碌着。从初始方案到工程细化、可行性分析,再到每个施工环节的风险应对……事无巨细、步步慎微。

天津地铁集团第一项目管理部的工程师杨红星说:“首先的难点就是怎么样把古城墙遗址‘托’起来。”

东南角的遗址并不是整体的城墙,而是这座城市建立以来经年沉积的土石和遗迹,一旦悬空就会出现塌陷、甚至毁坏。建设团队的方案是在遗址的正下方插入特制工具,再通过技术把土层悬空。

天津地铁东南角站文物展厅的结构方案示意图

“它的难度就像用钢丝切开一块豆腐,同时把上方的豆腐托起来,豆腐还不能散,不能破。可我们要托起的不是一两斤的‘豆腐’啊!”杨红星说。

经过反复的工程方案论证,地铁的建设团队决定采用技术成熟的顶棚施工工艺,用托换、逆做等手段来阻断古城墙遗址和四周土地的连接,实现原封不动的切入“隔绝罩”中。

首先,工程人员要在遗址旁边的区域掏出一个深坑,然后将密集的钢管木“楔入”到城墙遗址下方的土层,直到能够把上下的土层切断。再用技术手段将土层中的钢管木连接成“密不透沙”特制顶板。最重要的一步,工人要在古城墙遗址的顶板正下方一点点掏出车站的地下空间。

“如果还拿切豆腐举例,我们要先将钢丝一根根地横着嵌入到豆腐里。托举起钢丝两边的时候,上边的豆腐要被完整的切断。期间不能有碎屑掉下来,钢丝组成的保护层要足够的结实、安全。”杨红星解释说。

结实到什么程度?要足够承载980多吨的古城墙遗址重量!

除了建设难度高,地铁运营后的安全性也是重中之重。因为地铁2号线和4号线的列车隧道距离遗址展厅的很近。如何在本就狭小的空间内,减少列车振动对遗址土层的扰动成为急需攻克的难题。经过数月的设计推导和模拟计算,车站在展厅四周分布了一批减震设施,解决了遗址长久保护的难题。

“类似的难题经常遇到,感觉我们就像筹备火箭发射一样,力求每个细节都得准备到位。它不能失败,因为这份代价是‘600年’的遗憾。”杨红星说。

如今,从东南角始发的地铁4号线南段已经通车,4号线北段也在加速建设。东南角车站的文物展厅已完成项目招标,计划在5月份启动建设。一座“穿越古今”的特色车站正式进入倒计时。

文物保护并不是要锁进柜子里,历史遗迹的活力正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地铁车站与城墙遗址展示的结合,将古城的往昔如化石一般嵌入当代城市场景,成为全国了解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窗口。(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