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 股东 ,晚上好,现在开会。
从今天的市场上看,沪指再次创下新低,午后深V留下了一条“大长腿”,目前底部是3147点,盘中跌破了3200点,随着反弹很快又站上了3200点。
而创业板也是留下了一条“大长腿”,目前底部是2462点。
所以今天的低点极有可能就是最低点了!
今天又是大跌的一天,今天大跌的原因无外乎还是老生常谈的美国加息、外资出逃以及俄乌战争了。
我相信很多读者都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可能都已经开始怀疑俄罗斯打乌克兰是用的咱们A股的钱!
大跌之下,有人关灯吃面,有人清仓割肉。咱们多次强调,在A股一定要注意风险控制,尤其是要注意不能满仓,而且还要留出子弹,可能很多读者还不好把握这个子弹的比例。
其实,没有固定比例,现在比较健康的仓位是10%,最多20%,即使你再怎么激进,也不要全仓,至少要留3000块钱,如果你账户马上不足3000块钱了,你就要马上收手了,为什么一定要是3000块钱呢?
因为这差不多是一辆电动车的钱,炒股破产区干外卖的时候,不管是美团还是饿了么,都需要你自己备车。
开个小玩笑。
今天有个玩笑是这样的:
青年:大师,请问A股如何才能止跌?
大师:止跌需要三点。
青年:嗷?哪三点?
大师:阿弥陀佛,下午三点。
其实,没有大师说的那么悲观,下班后我复盘看了下,不出意外的话,明天要收阳线了,而且还会是那种普涨的阳线。
目前压力位在3350点,这个点位咋算出来的?其实就是今天最低点位再加上200点,就这么简单。
为啥?
因为今天国家队出手了,而且还号召了一批资金一起进攻,明天的普涨将会是对今天下午补缺后用于抄底的资金的奖励。
如果你今天吃进了底仓,那就安心吧,如果你没有买,那明天早晨可以择机买个10%参与一下。
为啥不是全仓?
因为炒股从来都不能全仓,没有什么事情是100%的,而且现在处于下跌周期中,明天虽然指定是会涨,但是后天你不一定能走得了。
那我凭啥判断A股明天会涨,而且是普涨?
就凭我对A股的了解,我统计了一下A股在历次大长腿之后第二天的走势,90%的概率是收阳线,放心吧,我读书多,不会骗你的。
特意去看了一眼外盘,这回更坚定我的信心了:
今年这波调整,够惨烈的。
创业板今年最大跌幅已经达到26.7%,沪深300指数最大跌幅近18%,深成指22%,上证指数最大跌幅也超过13%!
这几天指数大跌,像极了2015年的时候!
虽然明天会收阳,不过每一次反弹都是减仓的机会,如果你是没有把握的投资者,尽量逢高点就减仓,或者直接就清仓,清仓看戏是最爽的事。
后面可能不会再出现新低,不过没啥用,阴跌比暴跌更难熬。
不过,随着市场情绪冰点的临近,也有好消息的:
市场的底部往往是在绝望中诞生!
………………………………………………
说家神奇的公司。
海螺水泥。
老读者都知道,咱们曾经对它进行过深入分析,也得到了翻了几番的利润。
今天海螺水泥干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海螺水泥发布公告,今年将投资50亿元用于发展光伏电站、储能项目等业务,实现下属工厂光伏发电全覆盖;预计到2022年底,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可达1吉瓦,年发电能力10亿度。
海螺新能源其实是海螺水泥控股股东的孙公司。海螺水泥的控股股东为海螺集团,海螺集团持有安徽海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而安徽海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又是海螺新能源的母公司。
海螺集团为何要大费周章将海螺新能源转移至海螺水泥旗下?
海螺水泥在过往的公告中给出的解答是为了“电”。
海螺水泥称,海螺新能源能为公司水泥生产提供电力支持,对水泥主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辅助支撑作用。
总结起来一句话:电太贵了,以后自己发电了。
有钱,任性!
………………………………………………
再说个神奇的新闻。
今天央行上缴了1万亿的利润。
1万亿什么概念?
贵州茅台知道吧,A股的绝对龙头,2020财年净利润才只有467亿人民币;工商银行知道吧,宇宙的绝对龙头,2020财年净利润也才3159亿人民币。
而央行居然一把就上缴了1万亿的利润。
看到这个新闻,我脑海里最先跳出的就是几个问题:央行?咋赚的?咋记账?
众所周知,央行是不以利润为目的的,那么央行是如何赚钱的?
原来啊,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就会“被动赚钱”,没错,你没看错,是“被动赚钱”,气人不?
央行利润的来源其实就是资产负债的“利差”。
作为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央妈是不以赚钱为目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能赚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央银行既可以赚钱,也可以亏钱;账上既可以有亏损,也可以有利润,一切看她执行国家政策后的结果。如果人民银行亏钱了,那也是为执行国家政策亏的;同样如果赚钱了,那也是执行国家政策、完成央行的宏观调控目标被动形成的“额外收益”。
也就是说,央行无论是亏钱还是赚钱,都是一种被动的结果,非有目的的主动所为。央行的主要目的可以说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即就业、通胀、经济增长等。
央行怎么赚钱?
很简单,央妈在盈利模式方面其实跟商业银行差不多,都是吃“利差”。
也就是在资产端,吃各类再贷款(MLF、SLF、再贴现等约13万亿元)和各类投资(国外资产运作、国债、金融证券类投资约20万亿元)的利息和资本利得收入,在负债端需要付各种资金来源的成本(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的准备金存款和政府存款的利息约25万亿元,其它比如货币发行等不用付利息),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央行赚的利润。
为什么每次危机发生后,央行的利润反而大增?
按照“银行利润=资产规模*利差”的计算公式,危机发生后由于货币大放水,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利率大幅下调,利息成本降低,导致规模和利差同时增加,央行的利润肯定也就大幅增加。我们粗略的估算央行这些年吃的平均利差为1.5%(3%-1.5%),保守假设“生息资产/负债”为总资产/负债的一半20万亿元,一年利差形成的利润就高达3000亿元,再加上外汇储备经营收益,2年就能累积到差不多万亿。
粗略估算,次贷危机十年多以来人行积累的利润估计能到2万亿元。
人民银行依靠赚钱的资产主要两大块:一是国外资产赚的钱,包括外汇储备经营收益(1万亿利润主要来源)和汇率变动带来的损益等;二是向其它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的利息收入,比如MLF、SLF和PSL等利息收入,专项再贷款利息收入等。
不过,央行上缴利润和企业上缴利润不同,央行利润上缴国库,不会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相当于某“国企”上缴了1万亿利润,国库得到了充实,而且没有增加债务和赤字,央行从表面上看也没有放水,只是子级会计项目发生了变化,从一个账户到了另一个账户,但是钱仍然在央行的账上。
不一样的地方是,作为非功能性的央行的钱,转到了可以进行财政投资的具体功能部门,这1万亿一旦实打实地投放到某个项目,比如支持新能源以推动双碳目标,就会产生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
这在当前稳增长压力较大的形势下非常重要。
关键词: